无障碍   关怀版 无障碍

赣州市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五”规划

来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时间:2022-01-14 21:16:49访问量:

一、规划范围与年限

(1)规划范围

赣州中心城区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包括章贡区、赣州经开区、蓉江新区、赣县区和南康区等近期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约240km2

(2)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按“十四五”规划期限,具体为2021-2025年。

二、策略与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树牢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市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原则,实施强基础、补短板、提质量、强保障战略,服务“壮大中心城区、提升城市品质”的总体发展目标。

衔接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各组团(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对中心城区城市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燃气、环境卫生、公园绿地、地下管线(廊)等现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与不足,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目标,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研究提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规划措施,确定“十四五”期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安排等。为中心城区城建项目编制、项目实施等提供后续跟踪服务。

(1)城市交通快速便捷

规划城市快速路建设,基本实现“四横六纵”快速路路网,构建各组团快速联系通道,加强各个组团的快速交通联系,实现绕城高速和厦蓉高速“高改快”,提升交通出行效率,新建城市快速路54.1km。

实现中心城区40分钟交通圈的构建,促进五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建设,新建城市主干路293.84km,新建城市次干路301.52km,新建城市支路288.25km,支撑城市功能区拓展;按规划建设城市跨江通道,支撑居民过江需求;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建设,新增路外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进一步缓解城市停车供需矛盾;新建1批公交设施,促进公交的健康发展。

(2)供水安全充分保障

完善各场站、行政区域之间供水系统管道布局,扩大管网覆盖范围,提高中心城区输配水安全。研究多水源互补,逐步构建“三江并举、东西联供”的供水格局,提升中心城区供水应急保障能力。强化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监管,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水环境变化,在满足供水需求的同时更注重水质安全。“十四五”期间新建供水管网约1036.8km,改造老旧管网约650km,建设供水加压站3座,扩建供水厂1座,新增供水规模10万吨/日,总供水能力达107万吨/日。

(3)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加大雨水渠道的建设和改造,重点解决城市雨水管网排水能力不足和合流制管网改造以及雨水系统完善问题。实现管标降雨排水畅、涝标降雨不成涝、超标降雨正常转,现有中心城区易涝点整治完成。“十四五”期间共新建雨水排水管渠约940km,新建排涝泵站9座,所有项目按海绵城市标准建设。

(4)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

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场站设施的建设,提高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填补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合流制排水区域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补齐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管网短板,提高污水收集率。开展现有污水管网运行情况摸底排查工作,实施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改造,完善现有污水排水系统。建立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为设施运行管理、污染防治提供辅助决策。“十四五”期间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0.5万吨/日,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65万吨/日,新建污水处理厂同步配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新建污水管网约1240.74km;对中心城区现有排水管网全面普查、清淤、修复,新建排水管网地理信息中心1处。

(5)燃气管网更加完善

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程度,完善天然气管网次高压系统和各级输配气系统以及各行政区域连通供气系统,提升中心城区管道燃气供应系统的输配能力和安全性、可靠性。改造、更新老旧管网系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十四五”期间新建燃气中、高压管网约372km,新、扩建燃气调压站等各类门站6座,更新改造老旧燃气管网110.69公里。

(6)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适时总结经验推广,逐步推开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管线敷设,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十四五”末期建成地下综合管廊31.47km,形成“两横三纵”地下综合管廊体系。

(7)垃圾处理更加有效

建成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等城市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建立与城市垃圾处理终端相匹配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提升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垃圾转运设施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按照“先行先建”、“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中心城区各片区中、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逐步提高垃圾转运设施设计和建设标准,垃圾转运站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改造,达到国家规范要求。中心城区实现中型以上转运站转运能力达到3000吨/日规模。

(8)园林绿化品质不断提升

到2025年,随着人口的增加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推进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加强立体绿化,做到应绿尽绿,不断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分布均衡的公园体系,保持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连通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绿道慢行系统,提升绿地建设质量,彰显赣州地域特色。

四、中心城区“十四五”重点建设任务

4.1城市道路

4.1.1建设目标

加大道路建设力度,整体上显著提高道路容量,改善局部交通拥堵节点;完善发展轴上的主要轴向交通设施,构筑新区、新城与中心区之间的联系通道,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为城市交通提供快速、便捷的道路系统,协调交通改善与环境保护。整体路网达到:

n跨区域出行快速路、主干路高效

n跨组团出行主干路、次干路通达

n组团内出行次干路、支路便捷

具体目标:

n各功能区之间不少于2条快速路通道,通车“四横六纵”快速路网

n相邻功能区之间不少于3条交通性主干路

n五区建成区道路网总密度不少于8.0km/km2,其中次干路、支路网密度不少于4.2km/km2

4.1.2建设策略

(1)加快推进快速路建设,提升交通出行效率。

规划城市快速路建设,基本实现“四横六纵”快速路路网,构建各组团快速联系通道,加强各个组团的快速交通联系,实现绕城高速和厦蓉高速“高改快”,提升交通出行效率。

(2)强化组团对外交通,打通主干路联系通道,解决中距离交通服务。

规划建设主干路与快速路共同构成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相适应,与城市发展功能相匹配,与综合交通体系相协调的骨干道路网络,确保“10、30、40”畅达性目标。

(3)拉通“三江六岸”滨江道路,构建滨江通道。

着重建设中心城区范围内上犹江、赣江两岸以及南康城区段滨江道路,拉通滨江道路,配合滨江绿地建设,贯通“三江六岸”滨江绿廊。

(4)支撑重点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完善城市道路配套设施建设。

根据“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规划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保证五区建成区道路网总密度不少于8.0km/km2,其中次干路、支路网密度不少于4.2km/km2

次干路、支路结合五区重点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安排次干路、支路实施。

4.1.3重点建设项目

“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共新建市政道路937.71km、桥梁12座(其中8座桥梁涵盖在交通性主干路项目内),其中:新建城市快速路54.1km、新建城市主干路293.84km、独立桥梁4座、新建城市次干路301.52km、新建城市支路288.25km。4.2公共停车场

4.2.1建设目标

随着城市发展,提高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执行严格的停车配建政策,适度建设路外公共停车场,在有条件的路段实行路内停车。考虑城市用地功能组合对停车泊位利用的影响,从核心区向外围新兴区配建停车泊位在整个停车体系中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公共停车场比例呈递减的趋势。

规划停车供应坚持以分地区、分时段、分类别实行差别化的停车设施供应政策,逐步建立合理的收费体制,健全管理机制,完善配套法规,推动停车产业化,“十四五”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安排建设公共停车场:

n补齐现状公共停车泊位缺口;

n重点建设区域根据城市建设时序,安排建设公共停车场。

计划2025年实现:

(1)中心城区路外公共停车泊位与小汽车保有量的比值由现状的0.118增加至0.22。

(2)路内停车泊位占总公共停车比率由68.57%降低为30%,路外停车泊位占总公共停车比率由31.43%提高为70%。

4.2.2建设策略

措施一:新开发区域根据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确定的不同停车分区策略落实公共停车场用地,加快停车场建设,优先建设结合客运枢纽设置的换乘停车场。

对于核心控制区,鼓励建设机械式停车楼,具有土地需求少、土建规模小、建设周期短、建设成本总量低等优点,适合商业核心区、医院等用地紧张,迫切要提高停车数量,也是迅速、灵活能解决车位的重要方法。

对于平衡发展区和适度满足区,严格落实公共停车场用地,开发项目与相关公共停车场需要同步建设,制定适当的政策鼓励住宅小区和其他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多配建停车泊位,并拿出部分停车设施社会开放。

鼓励在火车站、轨道交通站点及其他综合交通枢纽建立“停车+换乘”的配套停车场,引导乘客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城市中心区,以减少私人小汽车的使用,缓解中心区域交通压力。

措施二:建成区根据停车需求增建独立用地公共停车场、临时停车场,采取用地复合利用或功能复合利用的方式,建设公园绿地停车场、立体停车场等。

用地复合利用;鼓励结合公园绿地、商业设施用地、棚改用地、公交场站等用地进行立体开发。赣州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内已建公园大部分未建地下停车库,通过采取相关措施,以继续保留绿化功能为前提,充分挖掘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库,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尚未建设的公园,应严格按照本次规划落实公共停车场的建设规模,设计单位在方案设计阶段应考虑地下公共停车场出入口和交通组织,使公共停车场和公园绿地融合一体,与城市交通进行良好衔接。

功能复合利用:经政府批准建设的公共停车场,停车楼允许配套建设部分商业设施,用于汽车美容、快修、汽车租赁等商业增值服务,配套的商业设施建筑面积不超过总建筑面积的20%;结合公园建设的地下停车场,允许在地面及地下建设地面配套用房,部分可用于配套商业;由社会资本投资新建的公共停车场,可规划广告位,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后设置。要求有条件的河套老城区和章江新区大型和特大型公共停车场进行复合利用。

公共停车场建成后建议取消一定范围内的路边停车和人行道停车。

4.2.3重点建设项目

“十四五”期间共需要建设公共停车场185处,路外公共停车泊位由现状的1.37万个增加5.0万个,使路外公共停车泊位数量达到6.37万个。

同时建议路内公共停车由现状3.11万个调整至3.17万个。

项目预测了“十四五”期末城市发展的总体情况,但考虑到各个组团城市开发建设过程的不确定性,本次规划仅能明确五区在“十四五”期间公共停车场建设总量,对于公共停车场建设具体位置及建设时序应根据城市开发建设具体情况逐年详细安排。

4.3公共交通设施

4.3.1建设目标

针对中心城区公交场站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近期应加大公交场站的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城市公交发展的困境,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促进公交的健康发展。根据城市规划情况、公共交通管理部门需求以及地块可行性合理安排公交枢纽、公交首末站等场站设施。

计划2025年实现:

(1)公共汽车进场率达到70%以上;

(2)完成轨道交通前期研究工作。

4.3.2建设策略

(1)在公交场站总体规划布局的指导下,结合城市干线道路、重大枢纽设施、公交专用道和城市开发建设的推进,选取近期用地相对容易落实、近期迫切需要的项目。

(2)提升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的公交集散功能,建设与铁路、客运场站等交通枢纽协调的公交换乘场站。

(3)支撑外围新城和组团的空间拓展,在和新城区外围重点发展区域建设公交枢纽、首末场站并合理布局,促进“快-干-支”公交现网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重点建设片区和组团公交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

(4)优化核心城区重点地段的公交换乘,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5)通过在外围地区合理布设修理厂,将中心城区修理厂功能置换到外围地区,优化布局,缓解城市拥堵。

4.3.3重点建设项目

“十四五”期间新建公交枢纽9个、公交首末站3个、公交停保场2个,开展轨道交通前期研究。

4.4供水设施

4.4.1建设目标

依照《赣州市壮大中心城区实施方案》(赣市省副建办字[2020]1号)所明确的内容并结合《赣州市中心城区供水专项规划(2013-2030)》、《赣州市中心城区供水总体方案》(赣市府办字[2018]149号)相应成果、指标,最终确定本次“十四五”中心城区供水规划建设目标。

1、至2025年底,中心城区总供水能力107万m³/d。

2、中心城区供水水压最不利点最小自由水头28m;各镇区、工业园最不利点最小自由水头20m;管网末梢余氯含量≥0.05mg/L。

3、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10%。

4、出厂水合格率100%,入户管水质合格率100%。

5、五区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全面形成,新建供水管网长度约1036.8km。

4.4.2建设策略

1、加强应急和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安全供水保障能力。适时增设应急、备用水源地,应对突发状况或常用水源地水量不足的情况。

2、开展多流域联合取水、引水研究,互为应急备用,降低因水源地污染导致的供水安全风险。

3、做好水源地保护,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完善各厂站、行政区域之间供水系统管道布局,扩大管网覆盖范围,提高中心城区输配水安全。

5、加强水厂、管网、二次供水设施的更新改造,提高环网覆盖程度,“盘活”支状管网末梢,提高供水保障率,降低管网漏损率,保障用户端饮用水安全。

6、加强供水厂站,区域加压泵站建设,保障各区域用水需求。

7、发展智慧水务,智慧管网,逐步构建涵盖水量、水质、水压等水信息采集处理控制系统,与“新基建”成果融合,逐渐形成中心城区供水系统统一运行、管理、调配。

4.4.3重点建设项目

“十四五”期间新建供水系统重点项目16个。

4.5排水设施

4.5.1建设目标

按照上位规划、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文件的目标任务要求并结合中心城区现状情况、发展规模、排水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确定本次中心城区“十四五”排水规划建设目标。

1、到2025年底,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5万m³/d。

2、中心城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0%,污水处理率≥98%。

3、生活污水处理厂出厂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排放标准A标准,出厂水合格率100%。

4、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24小时内不超过15cm。

4.5.2建设策略

1、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和管理,提升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规划新建、扩建各区污水处理厂,对未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排放标准A标准执行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升级,新建污水处理厂同步配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

2、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提高污水收集率。规划新建雨、污水管道,加强城乡结合部区域排水系统建设。在老旧小区品质提升改造时,同步实施雨污排水系统改造。

3、完善截污干管建设,杜绝污水直排入江,改善城市水环境,保护水资源。新建截污干管工程并适当提高截流倍数,适当地点设置初期雨水调蓄、处理设施,提高初期雨水收集率,减少雨季混合污水对河道的污染。

4、以规划为指引,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根据既有合流制区域实际情况、工程难易程度、需求迫切程度、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分阶段逐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形成阶段性成果和经验,指导后续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施。

5、进一步理顺各区域排水系统,寻找与远期规划目标的差距,提出实现远期规划目标方案。分区域、系统、层级,对既有排水系统、设施的使用状态、功能、完好性做一次专项普查。普查结果按以下三个原则进行梳理:a.运行情况是否满足现状排水要求;b.是否符合远期规划要求;c.是否存在结构性破坏。按达到中期(2025)、远期(2030)规划目标为导向,以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减少内涝风险为目的,对普查结果分析研究,明确新建、改造、修复排水系统范围、阶段、时序及达到效果。

6、加强排水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立具有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系统,将地下管线信息以数字的形式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查询、输出、更新,提高管理水平。

4.5.3重点建设项目

“十四五”期间新建排水系统重点项目39个。

4.6燃气设施

4.6.1建设目标

依照《赣州市中心城市燃气专项规划》(2014~2030)、推进中心城市五区一体化实施方案》所确立的目标,考虑中心城区燃气实施现状情况,确定本次“十四五”中心城区燃气设施规划目标。

1、2025年中心城区居民燃气管道气化率≥80%。

2、新建燃气次高压、中压管372km。

4.6.2建设策略

1、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程度,规划天然气管网次高压系统和各级输配气系统,改造、新增门站、调压站,提升管道燃气供应系统的输配能力和安全性、可靠性。逐步形成围绕赣州中心城区环状次高压管网。成环的次高压管网可以进一步提高赣州市中心城区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且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发展裕量。

2、改造、更新老旧管网系统,优化燃气管网布局,避免发生燃气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补齐储气能力短板,加快提升综合调峰保供能力。推进市场化改革,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组建新的储运公司,从事储气库、LNG接收站、管网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地下储气库和LNG接收站为主,可中断用户、管网管存等手段作为补充,管网互联互通作为支撑的多层次储气调峰体系。

4.6.3重点建设项目

“十四五”期间新建排水系统重点项目9个。

4.7地下综合管廊

4.7.1建设目标

根据现状道路以及“十四五”道路的建设计划,对照《赣州市中心城区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的要求,确定本次“十四五”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目标。

1、考虑已建地下综合管廊成网、成系统。

2、“十四五”末期建成地下综合管廊31.47km,形成“两横三纵”地下综合管廊体系。

4.7.2建设策略

实现地下空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直埋和综

合管廊结合的新型敷设方式,将电力、通信、给水管线纳入综合管廊内集中敷设,实现地下空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同时在留管道位置,对需要近远期结合考虑的管线保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4.7.3重点建设项目

“十四五”期间新建综合管廊系统重点项目5个。

4.8环卫设施

4.8.1建设目标

到“十四五”期末,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服务网络。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粪便等垃圾处理设施得到全面完善,并逐步提高设施设计和建设标准。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3200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筑垃圾处理能力达到90万吨/年。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达到200吨/日,粪便处理能里达到230吨/日。

建成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等城市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建立与城市垃圾处理终端相匹配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提升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垃圾转运设施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按照“先行先建”、“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中心城区各片区中、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逐步提高垃圾转运设施设计和建设标准,垃圾转运站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改造,适应垃圾分类收集需要,达到国家规范要求,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20%。中心城区实现中型以上转运站转运能力达到3000吨/日规模。

4.8.2建设策略

1、大力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

在现南康龙回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址新建南康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规模2000吨/日,处理工艺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对现已停运的沙河垃圾填埋场进行规范封场和综合整治,并持续跟踪监测渗滤液排放和场地环境安全。

2、加快推进其他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新建中心城区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置厂,处理规模800吨/日。处理方式采用国内相对成熟的技术工艺,形成统一收运、集中处理的厨余垃圾处理体系。

推进粪便处理设施建设。分别结合水西白塔污水处理厂和南康污水处理厂,新建2处粪便处置中心,处理规模分别为150吨/日、80吨/日,提升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能力。

3、分区新建大、中型垃圾转运站

南康区、赣县区、经开区和蓉江新区结合各片区实际需求,适度超前新建若干大、中型垃圾转运站,形成分区转运的整体格局,构建与垃圾处理设施相衔接的垃圾转运体系,提高垃圾收运效率。

推进垃圾转运设施建设向系统化、大型化发展,提升设施建设标准,为垃圾分类收集预留空间。持续提升改造中心城区转运站设施条件,增加除臭和渗滤液收集系统,关停一批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城市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简易型小型垃圾转运站。

4.8.3重点建设项目

“十四五”期间新建垃圾处理设施重点项目6个。

4.9园林绿化设施

4.9.1建设目标

1、到2025年,随着人口的增加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绿地指标维持并争取超越现状已达到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连通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绿道慢行系统,提升绿地建设质量,彰显赣州地域特色。

2、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中心城市建成区增加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面积,提升“300m见绿、500m见园”的美好生活体验。

3、建设百里滨江生态绿廊。连通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绿道慢行系统,打造“百里滨江生态绿廊”,提升绿地建设质量,彰显赣州地域特色。

4.9.2建设策略

(1)加快公园建设,提高公园绿地品质与居民游园体验。

(2)结合需求合理布局公园位置,提高公园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面积,加强公园功能配套服务。

(3)重点建设百里滨江生态绿廊项目,贯通滨江绿廊,建设绿道慢行系统,补齐城区内部公园,打通城市绿廊。

4.9.3重点建设项目

1、章贡区规划新建各类公园绿地共300.1公顷,防护绿地133.4公顷。

2、经开区规划新建各类公园绿地共276.9公顷,防护绿地185.1公顷。

3、南康区规划新建各类公园绿地共261公顷,防护绿地127.1公顷。

4、赣县区规划新建各类公园绿地共93.5公顷,防护绿地23.1公顷。

5、蓉江新区规划新建各类公园绿地共236.2公顷,防护绿地83.7公顷。

6、各区防护绿地的规划建设,与相应的已建道路及规划道路同步完善。

五、实施保障措施

5.1项目组织管理——落实责任主体、强化协调配合

落实责任主体,各级政府作为实施本规划的责任主体,应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当中。“十四五”建设规划要与各专项规划目标指标和重点工程相衔接,并针对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情况,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5.2技术支撑——推动科技创新、引进先进技术

推动科技创新,加大专项支持力度,应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研究项目纳入市相关科技计划,加强对基础性、关键性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建立城乡基础设施电子档案,搭建中心城市数据城管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信息化。

5.3资金机制——争取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争取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和把握政府推进五区一体化发展,加速区域板块崛起,中心城市扩容提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时机,重点在城市道路、给排水设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公共停车场等方面再推进一批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城市建设支出的部分优先用于城乡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

和设立子基金方式落地投资。创新融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和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城市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5.4监督评估——建立考核体系、强化监管评估

建立考核体系,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各级政府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考核,要将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并将规划执行情况作为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文章关键词:
分享文章到
扫码浏览